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交模式探究
常州市天宁区北环翕乐幼儿园 王蒙
有很多家长的提问反射的是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和能力的不了解,因此产生了家长对孩子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我们常常会希望家长要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语言、和能力的限制,但是也会意识到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了解。因此,我从《佩蓉教孩子学礼仪》里面家庭版的第二章把这些特征列出来分享。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比如,很多次,我看到家长试图和两岁的孩子讲道理,想要说服孩子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合适的,才能让他人接受。可是两岁的孩子,他的大脑还不具备分析因果的能力,所以任凭家长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无法理解。为了给家长们一个参考,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份儿童的年龄段与相应行为能力的对照表。家长可以此为参照,判断什么样的期望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是不现实的。之后,也会给大家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能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
父母在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可以以下面对照表的内容作为参考。
0-1岁
心理发展阶段:信任
最主要的关系:母亲
需要学习的功课:孩子体会到学习能够满足他身体和关系连接的需要。
大脑的发育:没有语言能力,主要经过哭泣和肢体来表达心愿。
社交能力的发育:几乎完全依赖母亲
教育策略:快要一岁时可以训练孩子用肢体来表达心愿。2-3岁
心理发展阶段:独立或羞耻与疑惑
最主要的关系:父母
需要学习的功课:孩子需要学习他能够控制什么,能够经过意志决定什么。孩子需要经过没有培养足够的自制能力而体会到后悔或伤心。
没有克服的后果:无法控制冲动
大脑的发育:无法了解起因联结的作用。无法逻辑思考。只能思考眼前看到的,一切都出于自己的观点,无法从别人的观点看事
能够对自己的一些行动定义自己为好孩子或者是坏孩子。
社交能力的发育:黑白关系,我爱妈妈,我恨妈妈,而且每天可以极端化的转变。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避免批评。成人对自己的评议导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耻,或者内疚。
无法真实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学习是经过玩耍和探索。
教育策略:使用家长的认可或否认来训练孩子的自制能力,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家长需要避免讨论,解释,或者说教,而是需要经过他们的肯定或否定来帮助孩子得到自制的价值。
经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给与孩子们时间与空间来玩耍和探索。
成长是快速,但是不是平均的过程,需要避免和别的孩子比较。
允许孩子经过逻辑后果与失败而学习。3-6岁
心理发展阶段:主动或罪恶感
最主要的关系:家庭
需要学习的功课:孩子学会主动行动,探索,幻想,还有感受到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带来的后悔。
没有克服的后果:无情和约束。
大脑的发育:继续黑白思维、高估自己的能力
自我认为是全部好还是全部坏,因此也会不实际的过度高估或贬低自己。
记忆力能够帮助孩子降低黑白思维。
已经有自我控制能力了,可以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听从老师的指导。
社交能力的发育:依赖成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在意这个评价。行为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馈而控制的,不是内在的动机。
教育策略:1.为了建立积极行为。2.习惯与品格方面而立界限和对孩子有清晰的期待。3.需要经过过去的历史来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实际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摆脱僵化的黑白思维。4.孩子对自己有一个负面新闻评价以后就很难改变了。因此避免把自私,坏或捣蛋鬼这样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5.经过奖励和逻辑后果来训练孩子来累积积极行为还有合作能力。6.拒绝奖赏孩子的成绩或成果。鼓励孩子去坚持的追求他们的爱好。
7-12岁
心理发展阶段:勤奋或劣等
最主要的关系:社区和学校
需要学习的功课:经过跟别人或一个标准比较,孩子学习做好或做正确一件事。
没有克服的后果:狭窄的良善与惯性
大脑的发育:1.可以了解起因与作用,有逻辑思维的能力。2.可以承担相反同时的存在,可以突破黑白思维,承担灰色思维。3.可以根据过去的经历来预定未来的结果。4.可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动机。5.开始根据别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定位。
社交能力的发育:1.到了10岁左右,已经知道要从教师,家长和朋友身上期待什么。2.因为孩子渴望被同辈的朋友认可,他会学习控制自己的侵略欲望,公正的对待别人,还有建立忠心的友谊和支持朋友。3.可以体谅别人的感受和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4.越来越多的竞争有时会使孩子灰心,过度严厉的批评自己,也因此无法克服个人面临的挑战
教育策略:1.帮助孩子不要太早,坚持继续追求兴趣。2,经过自己的榜样跟孩子一起服务社会,让孩子认为他需要成为一个社会的良好公民3.当家长本身面临挑战时,用自我接纳与勇气来作为孩子的榜样4.鼓励孩子敞开的跟你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触。避免说教或批判。不同年龄段幼儿习惯的培养:1.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
进入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老师的口令,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随便的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说话。常规教育对幼儿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及实行环节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里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养成的好习惯会受益终身。
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形式:
一、树立目标意识,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一方面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指出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对幼儿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与对知识技能的重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不偏不倚、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长远的发展。只有心中时刻装有大目标,教学中才能科学而灵活调整小目标,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全体幼儿得到快乐的发展。
二、回归真实的教学,给予有效的引导理想的教学活动是真实大自然的师幼互动,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幼儿生来具有好奇心和认知的兴趣。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游戏化,是因为要在教与学之间搭建桥梁。因而在观摩、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绞尽脑汁的寻找新颖有趣的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其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支持幼儿有效发展。教师在选用教学用具时,首先应考虑它是否蕴含本次教学活动的价值,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应本着一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让幼儿在操作时,感觉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蕴含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出问题答案。其次,学习材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最后,学习操作材料的呈现与使用时机也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充分的利用材料去发现,学习,又不至于使材料产生负面影响。
四、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应认识到幼儿阶段通过信息的分析、综合、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扩充知识更重要。不能频繁的提低知识水平层次的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也会引发幼儿间、幼儿与教师间真正具有交流性意义的互动,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其次,教师应重视提问的迫切性。最后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在问题提出后,幼儿没有思考过着来不及思考,那就失去了问的价值。
文献:《佩蓉教孩子学礼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