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价值
常州市天宁区北环翕乐幼儿园 杨程
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融合教育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综合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融合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特殊障碍人士和一般人群交流、融合,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对特殊障碍人士隔离。
这是一种双面的观点,既要让特殊障碍群体融入社会,也要让社会大众认识了解特殊障碍群体。倡导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融合教育,也是促进社会和教育机构对人员和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讲,他们完全可以和普通儿童一样完成学业,融合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是融入社会的起点。
融合教育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而对于一般儿童,融合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思想,在与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相处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善良、友爱、同理他人,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个人素养,也为成年后对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是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双赢”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好处,不仅增加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机会,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他们的社会沟通技能以及其他社会使用行为,要比就读于隔离环境中的学生发展得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的环境中,特殊儿童需要经常跟小朋友们互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是家庭中无法模拟的,而这种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特殊儿童在日常局限、刻板的日程中难以培养的。能够帮助提升孩子的适应性,增强自我掌控的安全感。而且为特殊儿童提供学习普通学校课程的机会,改善他们的学业。与同龄普通儿童一起就读,也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以一起学习普通学校课程的机会。在学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天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会仔细地关注和探索周围的事物,努力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对所有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接受外界传达的信息,可以让特殊儿童慢慢转变成自己所能表达的内容。一方面促进了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促使他们培养良好个性,另一方面促进了普通儿童养成积极乐观向上互相包容的心态,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求学过程中,特殊儿童能够学会与同学,教师和睦相处,与他们开展有效合作,那么未来就更容易与社会中的不同人员相处与合作。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探究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在全景课程、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幼儿在成长道路上一路花开,获得生命的绽放!
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主要教育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干扰着我国教育从业者的教育教学思路。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将特殊儿童统一放置于一个单独、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忽略了特殊儿童的社会性,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融合教育理念强调所有儿童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应当满足所有不同能力、背景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残疾儿童、天才儿童在内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课堂接受教育。”
融合学校的基本原则就是让特殊幼儿进入普通班级,成为普通班的一份子,所有幼儿可以一起学习。然而融合教育理念落实教学现场仍然面临着许多阻碍,有普通教师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幼儿之间适应不良、教学支持资源上的不足等。因此,融合教育徒有理想和理念并不可行,需要一些策略。比如可以进行特殊教育宣传,让普通师生对特殊幼儿有初步的认识,下一步通过融合策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制造互动机会让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之间建立友谊。
作为一名基层的老师,感到融合教育真的挺难。在融合教育希望方面,“希望特殊儿童的全部时间进入普通儿童班级里进行融合教育”问题上,家长更希望特殊儿童多一些时间进行融合教育。如何让融合教育落到实处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扬起关爱之舟,共建和谐人际关系,融合教育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中国特殊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目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作为老师,要多多关心幼儿,并且调动全班的幼儿设立帮扶小组。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心每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据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创设合适的教学活动,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做长期、中期及短期计划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灵活组合成各种融合形态,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在活动中受益。
通过家庭干预、加强家校合作。一方面,改善儿童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运动、游戏、美工等集体活动,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并通过记录脑瘫儿童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的阶段变化,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继而采取补救措施,再有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整个个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人为本,合作交流,真正融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幼儿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
融合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调整对特殊需要幼儿课程学业参与起促进作用。整合性的教学调整是促进特殊需要幼儿课堂学业参与的关键;家长、同伴资源是教学调整不可忽视的助力;教学调整的材料投放应抓准时机,在课堂教学关键环节投放才能有更好的教学调整效果。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合作学习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幼儿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做到融合。
融合教育是以西方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等社会观念为基础,目的是保证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接受免费的、适当的教育,尽可能回归主流社会。随班就读是在西方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我国国情发展残疾儿童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融合教育之路。残障孩子,在随班就读中,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做到了融入,在小伙伴的交流激励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让幼儿多元发展,常采用单一的书面笔试的方式,甚至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单一的学业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普校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加之普校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抽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和辅导,导致特殊儿童在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时候跟不上普通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单一的书面笔试的学业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没有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来设计评价方式。因此,在普通学校现有学业评估机制下,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学业水平达不到要求。这种矛盾的产生,表面上看是特殊儿童学业发展水平跟不上普通学校的学业发展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照搬普通学校现有的学业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评价随班就读儿童的多方面发展状况。
普通学校要求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要能够跟得上班级的学习进度,达到相应的学业标准,才能有机会继续在普通学校中学习。这种要求并不符合融合教育中所强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对于特殊儿童,我们应该对应观察孩子,只要每天有进步就是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个孩子很努力,做试卷很认真,虽然没有完成,但也获得了老师的特殊打分。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绽放。等待和宽容,有时也是一种成长的助推器。
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知识、能力、准备度,以及持续地支援是影响融合教育成败的关键。融合教育需要普通教师的了解与支持,而当教师们对融合教育的专业认知度足够时,方能减少在摸索期的挫折感;当地方教育机关能整合相关资源,落实巡回辅导与提供适时协助的时候,融合教育政策才能顺利推展与落实。